染清秋

allons amis

《江有汜》读后感 || 还如一梦中

致 @汝南第 和她的《江有汜》。生日快乐,愿岁岁有今朝。

文评中皆为个人观点,希望大家都可以去阅读原文。

是八月份收到第一份无料时欠下的债。
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

《江有汜》读后感 || 还如一梦中

————往事已成空,还如一梦中。



在不同平行宇宙下的江澄与魏无羡总会有不同的故事。视角不同,经历不同,获得的失去的难以衡量,付出的拥有的互相缠绕,也渐渐分不清到底孰是孰非,究竟是谁付出的多一点,获利少一些。


《江有汜》从不是一种为了补全意难平而出现的产物,反之,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、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。在被赋予了美学意义的自由与主观条件下的世界里,每个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会被理解成不同标准,而赋予角色真正灵魂的是作者本人。因此,我在本篇读后感中想尝试表达的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评判标准,并不能强加给每一个人。




当写作时,作者总会被告知,重要的不是他们写下了什么,更不是结局该如何,而是他们怎么表述他们的观点。同时,作为读者,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,我们应该注重的不是它所表达的内容是“对”或“错”,而是作者如何层层推进她的主旨,并且能否说服读者。


在《江有汜》中,我们看到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江澄和魏无羡,他们被赋予了读者所认为的更多意义。各人有各人的经历,在儿时他们是最好的玩伴,因为他们是被江家“绑定”的,是要遵循“明知不可而为之”的。这句话本身的含义难以定义——可以是做被违反之事弘扬个人英雄主义,也可以是在考量过后做主观视角中不能接受、但长远来说受益良多的事。我们得知魏无羡在江枫眠眼中才是履行家规的最好模范,但在经历一切后,魏无羡变成了“完美的理想主义者”。为什么?因为他有肆意妄为的机会,有说做就做的底气,不管他搞砸了多少事,后面总是有人收拾烂摊子。我不可否认他在儿时受到过许多创伤,但这绝对不该是他“为所欲为”的勇气来源。《江有汜》中也放大了这一点。他仿佛总是要爱他的人受伤,不然好似少了点什么,像一个不完美的句点。


反观之,莲花坞总是一片沉寂。江澄他总是一个人,多年过去,早都不是追逐纸鸢的少年。他要操持宗族,要维护一方和平,要履行被称为责任的枷锁。他的命在他继任的那一刻起就再不是他自己的,江澄明白这一点,于是在老管家向他提起与眉山联姻时他接受了。这不是懦弱,而是看开。都说人间久别不成悲,缠绕他的困住他的终有一天会被解脱,而那一刻就是江澄答应的那一刻。他苦苦支撑的江家是来自多年前的翻版,是他梦魇中的假象。他无家可归,他是责任的承担者,他是别人的支柱,而没有人会思考他犯错会如何。他能做的是向前走,回头满目苍夷,而未来仿佛总是天蓝色的,不论冬天有多冷,春天终将到来。


江澄与魏无羡少时玩伴,成长经历中几经挫折,各是各的悲剧英雄。遗憾不可避免,错事不能重来。造成他们性格相反的一点已在上文中赘述,前者是责任承担者,后者是责任感的受益人。对江澄来说,重要的人一朝离去,即使他和他的妻子从不是一见钟情,但他对她好,真真切切的接受她,爱不比痛多,可生命中多了一个值得付出的人。他放弃了——放弃执念,不再为了去日苦多而叹息,慢慢学着让往昔过去。


魏无羡却还以为一切尚未变动,他还可以像曾经那样洒脱,可是却被剥夺了他与江澄间拥有爱的权利。他离开又归来,他停留的某处不过是歇脚的驿站,下一程的起点。他不堪平静,以为有人会陪他一起重述爱意,总是忽略掉时过境迁不愿接受,外表在变思想在变,一厢情愿互相折磨,可这次没有人陪他疯。因为现实让人能清醒地审时度势,但魏无羡总是忽略这一点,虚构理想中的假象,以此搭建他未竟梦想中的舞台。他从未变过。他可以拒绝分离拒绝改变,因为他前几十年的人生从未被施加这样的痛苦,他总是主动地离开,像是他再次离开蓝忘机那样。他不会思考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,就像他能近乎天真地问江澄是否能重新来过。


所谓成长的意义即是自我束缚,魏无羡执着于心中的理想主义,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逃避责任呢?




悲剧的界限难以定论,读者不能因为人物没有达到爱与和平的大结局愤愤不平,认为一切除了在一起的终点都耍流氓。往事已成空,他或他们都放下过去,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的圆满。不论有一个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,他们都是对的,没有对错高下之分,更没有是好是坏的辩解。







染清秋

2018.10.27





评论
热度(34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染清秋 | Powered by LOFTER